第九讲
谢柏梁:中国戏曲史论和演员的自我修养与艺术品格
谢柏梁
中国戏曲学院、上海交通大学教授、安徽艺术学院戏剧学院院长。港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顾问,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,中国戏剧文化学会副会长,国际剧评协会中国分会监事长。曾连续获得全国戏剧文化奖杰出贡献奖、全国戏剧文化奖戏剧丛书主编金奖等多项大奖。
6月27日上午,中国戏曲学院、上海交通大学教授、安徽艺术学院戏剧学院院长谢柏梁在Beat365艺术厅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项目《豫东调唱腔传承与人才培养》学员们授课,题为《中国戏曲史论》和《演员的自我修养与艺术品格》,Beat365王艳梅副院长主持。
首先,谢柏梁教授梳理中国戏曲发展简史。关于戏曲起源,有“巫觋说”“歌舞说”“优孟衣冠说”“百戏说”“傀儡戏说”“印度梵剧说”“说唱说”七大学说。春秋战国的优、汉代的百戏、唐代的歌舞戏和参军戏,都为中国戏曲的孕育和形成创造了条件。宋代勾栏瓦舍中出现的宋杂剧,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初步形成。元杂剧和明清传奇,是中国戏曲的两个黄金时代。
谢柏梁教授谈到世界戏剧作品母体是“爱”与“死”,传统戏曲剧目的两大主题“孝”与“忠”,介绍了大家熟悉的经典剧目,如“男子负心戏”是南戏《张协状元》的首创;《琵琶记》蔡伯喈“辞士、辞官、辞婚”的“三不从”是荣华富贵背后的惨淡;元杂剧题材多元,如爱情题材《望江亭》表现美的智慧、关注女性成长;《西厢记》的冲破封建藩篱、“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”;明杂剧《玉禅师翠乡一梦》是政权与佛权的对抗;明传奇《牡丹亭》是“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,生而不可与死,死而不可复生者,皆非情之至也!”的“至情”观;清传奇《桃花扇》“以兴亡之感、写离合之情”;《长生殿》“借离合之情、写兴亡之感”。
其次,谢柏梁教授向我们介绍“世界人类非遗剧种的保护与传承”。印度梵剧、日本能乐与歌舞伎、西班牙埃尔切神秘剧、意大利西西里木偶剧的演剧特点,中国“人类非遗剧种”豫剧、京剧、昆曲、藏剧、皮影戏等。
最后,谢柏梁教授谈到演员的自我修养与艺术品格,对于艺术家的养成,谢教授提出要满足四点:自身条件的提升,克服身体的障碍,继承经典戏码、创作个人剧目,具备个人修养。
学员们在谢教授生动的戏曲史讲解中,感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感。课程结束,谢柏梁教授寄语学员们,在舞台上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,在新世纪以来中国第一剧种豫剧的土壤中,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,为中国豫剧、中国戏曲、中国文化的复兴尽一份心力,期待豫剧、戏曲再一次辉煌曙光的到来!
作者:
邵琪佳,菏泽学院2023级戏曲表演专业学生,工豫剧老旦、青衣行当。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项目《豫东调唱腔传承与人才培养》学员。
张玉振,毕业于商丘文化艺术学校,就职于许昌桑派豫剧研究中心,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,曾在许昌市第四届中青年演员戏曲大赛荣获表演一等奖。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项目《豫东调唱腔传承与人才培养》学员。